初来新加坡,一份简单的个人金融事务指南

2021-09-22
  1. 新加坡
  2. 信用卡
  3. 移动支付
  4. 数字支付
  5. 银行账户
  6. 保险
  7. 投资
  8. SingPass

写在前面

本文是一份简单的、不全面的、不一定靠谱的、仅仅依靠我的个人经历产生的个人金融(Personal Finance)事务指南,将会从我的视角介绍新加坡日常个人金融的基本情况,并给出一些仅供参考的建议(当然,绝对更不构成投资理财建议,这里就不赘述免责声明了)。

大体而言,本文会涉及普通外国人在新加坡日常生活会遇到的主要个人金融场景,比如 SingPass(其实这并不属于金融),银行账户,信用卡,数字支付,保险以及投资理财。而出于篇幅和其他原因,本文不会包括租房,水电网络,日常消费,网购外卖,看病医疗,新加坡工作体验等话题,虽然这些活动某种程度上也和钱息息相关,也需要一定的探索和适应。不过,将来我或许也会单独开文谈谈这些话题。

在开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国内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两个多月前直接通过校招来到了新加坡的字节跳动,因而从零开始探索了新加坡的个人金融的各个方面,其间因为没有足够的知识与能力,加之不甚了解新加坡个人金融体系与国内(特指中国大陆,下同)的差异,踩了一些坑,所幸整体还算顺利。因此,写这篇文章,分享我这几个月的经历与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以及两个月前的我,如果有时光机的话。

顺便说明,本文不会带有任何推广链接,所以可以放心阅读。

SingPass

有趣的是,虽然本文的主题是个人金融,但率先讨论的 SingPass 其实并不是金融产品,而是新加坡政府运营的数字化身份证明。援引一段其网站上的介绍:

Singapore Personal Access (or Singpass) is Singapore citizens’ and residents’ trusted digital identity for convenient and secure access to thousands of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ector services, online and in person.

其对于个人金融的重要性在于,当有了 SingPass 之后,在申请诸如银行账户、信用卡等金融产品时,可以直接从 SingPass 一键获取并验证个人信息。客观来说,虽然新加坡的数字支付不如国内发达,但在这个方面,比起国内的许多产品动不动就要求上传身份证(甚至要求手持)进行实名制,新加坡能有这样官方的数字化身份信息平台,还是很值得称赞好评的。

而使用 SingPass 申请的好处是,不仅省去了很多手动填写表单的麻烦(比起国内银行开户,新加坡银行会要求提供格外多的信息),也能够更快更容易地通过申请。后者基于我和室友的超小样本对照试验:我俩有着基本上完全一致的背景信息,但是在申请信用卡时,他由于一开始没有使用 SingPass,等了将近一个多月也没审批通过;而我的几张信用卡均在一个礼拜内申请通过。

因此,在入境新加坡并获得了合法的签证身份之后,即便尚且没有收到实体的签证卡,我的建议是提前在 SingPass 官网完成注册和身份验证(可能会邮寄一次性验证码到登记的居住地址,这需要等好几天),以便尽早获得 SingPass,避免影响后续的其他事项。而如果不想等待数天的验证码邮寄,抑或是在网上注册流程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带上身份证件,选择就近的社区网点现场办理,可以当场完成

银行账户

对于绝大数人(或者不谨慎一些,所有人),拥有新加坡的本地银行账户(Saving Account)以及相配套的借记卡(Debit Card)是开启个人金融生活的第一步:为了准时收到公司发的工资,为了给房东交租,为了给国内的亲友汇款,不一而足。

开户

理论上来说,不同于申请信用卡,开立银行账户(即国内银行的储蓄卡)是一件没有任何门槛的事情:不需要工作证明,也没有收入门槛。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加坡的金融体系格外看重居住地址证明(Proof of Residential Address),在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之外,所有银行的开户和信用卡申请都一定会要求提供有效的居住地址证明,很多人(比如之前的我)往往会在此遇到困难。而什么是有效的居住地址证明呢?以 DBS 银行的开户文件要求 为例,其他银行也大体类似:

Proof of Residential Address

Provide the latest copy (within last 3 months) of any of the items below:

  • In Principal Approval (IPA) issued by Ministry of Manpower
  • Work permit of foreign domestic worker (domestic helper) issued by Ministry of Manpower before 24 August 2020
  • SGWorkPass App screenshot for foreign domestic worker (domestic helper) issued by Ministry of Manpower after 24 August 2020
  • Letter of offer
  • Letter of employment
  • Latest payslip
  • Local utility bill
  • Local telecommunication bill
  • Local bank statement/credit card statement
  • Letter issued by government of other public bodies regulated for AML practices in a FATF member country
  • 2Letter from regulated insurance companies in a FATF member country
  • Acceptance letter from school (restricted to official letters from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r schools under the purview of Council for Private Education 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简单来说,即是明确带有姓名和住址的上述文件之一。其中,最为常用的一般是水电网络账单、其他银行结单(Statement)。而对于初来新加坡的外国人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即便已经租好了房子,首月也并不会收到水电网络账单;offer 文件和雇佣合同之类的文件上,一般并没有住址,即便有,也大概率是来新加坡之前的国内地址;更不用说递归调用的其他银行结单。

基于此,一部分公司会为员工出具证明,比如 Shopee,从而使其可以在合作的银行(UOB 银行)十分简单顺利地开立账户。而如果公司不提供这类证明,比如字节新加坡,那就得靠自己开动脑筋灵活发挥了:

  • 理论上而言,单纯的租房合同(房客和房东之间)不被视作有效的居住地址证明(我个人猜测原因可能是难以验证其真实性),并不包括在上面引用的文件列表之内。但部分银行的部分网点,实际上会接受租房合同,这就需要多走访几家网点尝试了。我室友即是在 OCBC 银行通过租房合同成功开户。
  • 租房合同本身难以验证,但如果换一个思路,作为租客,在租房时需要承担印花税,会得到一张政府机构出具的印花税单(Certifacte of Stamp Duty),上面包含了租客的姓名和房产地址,这毫无疑问是可验证的。因此,尽管 DBS 的上述列表中没有提到,但根据我的亲身实践,印花税单是有效的居住地址证明文件,可以用以开户。

选哪家银行的账户?

在来到新加坡的首月,由于尚未具备充足的证明文件,为了尽快拥有银行账户和借记卡,其实往往没得选:要么选择公司合作的银行,要么选择能够接受你的地址证明的银行。

而在此之外,如果有选择余地,新加坡的金融体系相当发达,在银行方面,实现了「中西交融」,大致有以下类别的银行可选:

  • 新加坡本土银行,如 DBS、UOB、OCBC
  • 西方外资银行,如 HSBC、Citibank
  • 中资银行,如中国银行

较为完整的列表和对比可以参见 SingSaver 或者 MoneySmart 网站上的信息。(顺便一提,这两个网站的信息极其丰富有用,尤其是关于信用卡。)

然而,对于一般人,即没有一大笔资产要存进银行账户的人,这些银行账户其实几乎没有太大区别:他们的基础年化利率都一样地低,即便精心钻研其复杂的利率公式(比如通过投资、购买保险等行为获取 bonus 利率),也不过是获得 1% 左右的年化利率,我个人认为从时间精力成本上来看是不必要的

因此,如果要选择一家银行的银行账户,我的建议是不必考虑其提供的年化利率,而更多关注以下方面:

  • 手机 APP 和网银的易用性(这一点强烈推荐 DBS,我个人感觉其使用体验胜过国内所有的个人银行,甚至有排名为证(仅供参考)
  • 网点及 ATM 的分布(毕竟新加坡目前还是现金支付社会,ATM 取现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而跨行取现会产生手续费,这一点推荐 OCBC、UOB、DBS 等本土银行)
  • 转账回国的方便程度(没有使用过其他银行的服务,但 DBS 汇款回国内银行账户相当便利,工作日可以做到几乎秒到,而且汇率相当优惠;不过这一点并不太重要,因为市面上有许多第三方的跨境汇款工具)

可能你注意到了上述描述对 DBS 的偏爱,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我目前使用的就是 DBS 银行账户,虽然没有使用过其他银行的银行账户,但其体验已然相当令我满意。而且在我的个人金融体系中,银行账户是不甚重要的一环,所以没有过多的研究对比。另外,一个额外的小例证是:我室友一开始使用 OCBC 的银行账户,但向我多次吐槽后,最终也转向了 DBS。

信用卡

真的需要信用卡吗?

有些人可能会视信用卡为超前消费的坏习惯,在此我也不打算论述信用卡对于个人金融的必要性。事实上,在绝大多数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信用卡确实不是必需品,完全可以用现金支付和借记卡替代。

不过,考虑到新加坡金融体系依旧是较为典型传统的西方金融体系,很多场景下信用卡是主流甚至默认的支付选择,我建议最好还是拥有一张个人信用卡。另外,超前消费本身并不一定是贬义词;相反,如果从个人现金流的角度来看,信用卡可以在消费行为和实际支出之间制造时间差,只要按时还款,相当于始终从银行获取了无息贷款,顺便还能享有各种信用卡权益

因此,只要你不是信用卡有额度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消费,在新加坡,拥有信用卡绝对是一件必要且收益颇丰的事情。

从哪里了解信用卡信息?

如前所述,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信用卡的选择相当丰富,其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网站获取:

这三个网站的信息丰富程度上大同小异),不过偶尔会有不同的新用户促销活动,可以对比使用。且除了简单的列表对比,这些网站对一些话题还有较为详尽的博客文章分析(不限于信用卡),有空可以多浏览,熟悉了解新加坡的金融体系。

另外,如果想要详细了解某张具体信用卡的规则(Terms & Conditions),可以前往其银行的官网查看,一般都会有单独的页面,以及多个冗长的英文 T&C 文档供研究。否则的话,很有可能会出现你兴冲冲地用某张卡花了一大笔钱,期待获得丰厚的返现,却最终发现这一消费早已被 T&C 排除在外。

总体上来说,与国内相比,新加坡的信用卡种类更加丰富(你能想象国内的一个城市就有上百种信用卡发行吗?),权益(不论是返现还是积分里程)都更加简单直接且丰厚新用户礼也相当诱人。

所以,选什么信用卡?

按权益简单且不完全分类的话,新加坡的信用卡大概可以分成两类:

  • 返现(Cashback)信用卡
  • 积分里程(Points & Miles)信用卡

如果你和我一样,单身年轻低消费,也不热衷于飞来飞去和住酒店,那么,Cashback 类型的信用卡大概是更佳的选择。省去了积分里程的缓慢积攒与过期失效,而是简单直接的消费返现。

而就 Cashback 类型而言,大体上依旧可以做细分:

  • 无门槛无上限的绝对返现(Absolute Cashback)
  • 带有消费门槛(比如每月最低消费 600 新币),消费类别(比如仅限于超市购物)甚至特定商户(比如仅限于某些超市品牌),以及返现上限(比如每月封顶 20 新币)的返现

后者听上去似乎充满了限制,让人很不爽?是的。但大部分卡属于后者,往往会拥有更高的返现比例,往往会特别针对了一部分人群的消费习惯进行优化,因而特定条件下可以达到 10% 以上的消费返现,相当诱人。因此,如果你有一些时间和精力,不妨使用上述三个网站稍微浏览一些这些信用卡的规则,如果有和自己平常消费习惯匹配的卡,那将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而如果你不想付出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又或者你像我一样,单身年轻低消费,无门槛无上限的的绝对返现卡则是简单省心的不错选择。这类卡一般来说不限制消费的类别(当然,少数特定消费类别可能会被排除),也不会设置每月返现的上限,而是简简单单地给出一个返现比例(如 1.6%,且新用户前几个月一般享有更高的比例,如 4.5%),适用于所有满足条件的消费账单。这里简单列出这一类别的几张信用卡(其实屈指可数):

另外,上面列出的前两张卡还具有某种隐藏的福利:这两张卡的无门槛返现几乎支持所有的消费类别,如保险费用、水电账单这种大部分卡不支持的类别;且适用于 GrabPay 钱包充值,倘若叠加 GrabPay 本身的 1.2% 消费返现,也算是相当不错的比例了。(这点在之后的移动支付章节会再详述。)

最后,我的个人建议是,可以申请两到三张信用卡:

  1. 一张无门槛返现信用卡(简单粗暴,适用于大部分消费,且可以叠加 GrabPay)
  2. 一张比较贴合你日常消费习惯的信用卡(譬如,如果你经常去某家超市购物,那不妨办一张对这家超市有额外返现的信用卡)

如何申请?

最基本的注意事项是:尽量在有几个月的工资发放记录之后再申请信用卡。不少银行会期望申请者提供最近三个月的工资单和银行账单,申请者从而可以较为容易地通过申请,并获得较高的信用额度(一般上限是月工资的四倍)。但如果你像我一样想要尽早拿到信用卡,或者并不是很在意额度的高低,那可以在收到第一个月工资之后开始申请,依旧是可以顺利通过的。

在申请信用卡时,除了身份证明和居住地址证明(这两者想必你已经在之前开立银行账户时解决了),还需要提供工作和收入证明等文件。依旧是以 DBS 的信用卡申请材料 为例:

a) Valid Passport (with at least 6 months validity)

b) Employment Pass (with at least 6 months validity)

c) Latest Income Tax Notice of Assessment

d) Latest computerised payslips

e) Company letter certifying employment and salary in SGD (dated within last 3 months from date of card application) + Copy of Staff Pass

f) A copy of your Telecommunication or Utility Bill (For new DBS/POSB Bank customers only)

而结合我的实际申请体验,简单来说,主要需要准备公司出具的雇佣证明(最好能带有薪资)、最近几个月的工资单,以及偶尔可能会被要求提供的最近几个月的银行结单(需要有工资发放记录)。另外,向工资账户所在的同一银行申请信用卡往往会简单许多,可以省去不少额外的证明文件,也大概率会有更高的额度。

最后,如果真的要申请信用卡,记得去前面提到的三个网站浏览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网站,会提供不同力度的新用户促销活动。有时候,申请一张信用卡并满足一定的消费要求,可以获得数百新币的现金奖励,千万别错过。

数字支付

不同于国内的微信支付、支付宝的两大巨头对立与无处不在的二维码,在新加坡,数字支付依旧处于「野蛮竞争」的发展阶段,在很多场景下,并不是主流(甚至不是可选)的支付手段。但也正因如此,探索新加坡的数字支付,尽量做到无现金,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网上购物

在新加坡进行网上购物,不论是 Shopee、Lazada 之类的电商,还是 Grab、Deliveroo 之类的外卖,某种意义上其实和国内没啥区别:添加借记卡/信用卡(之后统称为银行卡)到钱包,然后支付即可。但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平台往往有各自的钱包服务,而非普适大一统的微信支付、支付宝。因此,网上支付可以大致分成:

  • 每次直接使用银行卡,输入卡号、CVV、有效日期(这是比较传统的支付方式,如水电账单支付)
  • 平台特定的 ShopeePay、GrabPay 等钱包,抑或提前向钱包充值,抑或付款时直接从银行卡中扣款(适用于 Shopee、Grab、Lazada 等新兴 APP)
  • Paypal 支付(十分类似于微信支付、支付宝的体验),但在新加坡的适用范围很有限、主要是一些国际化(此处特指欧美)的平台会支持
  • Google Pay 与 Apple Pay(体验最为良好,适用于部分手机 APP,如 Shopee)

或许有点复杂?是的。但不管怎样,在设置好 Google Pay(包括 Apple Pay,下同)和常用 APP 的支付手段(ShopeePay,GrabPay)之后,整体体验还算良好,能够应对多数场景。而且从某种角度来看,相比于两大巨头垄断,这也算是某种自由竞争市场吧……

线下支付

相比于网上购物,线下支付的复杂度似乎又要更高一些,不同的商家所接受的支付方式形形色色。大致可以分类如下:

1. 只接受现金

作为一个依赖现金的社会,新加坡有许多商家只接受现金支付,醒目地贴着「Cash Only」。不过,由于移动支付的普及,稍微有些规模的商家都会接受除了现金之外的支付手段,一般仅仅是比较小或者比较传统的商家才会只接受现金,如食阁的小商贩。

Cash Only

2. 只接受现金,NETS 以及 PayNow 等现金性质的支付手段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新加坡的许多商家(尤其是购物商场内的)都会配有 POS 机,理论上是可以支持信用卡消费的,但或许是出于费率考虑,不愿意承担信用卡的渠道费用(尤其是高昂的 AMEX),他们仅仅接受 NETS 或 PayNow 等现金性质的支付手段。据我的不完全观察,这些商家一般处于中等规模,且利润率不是特别高,比如连锁的五金店、日用品店。

NETS,应该是新加坡本土的支付渠道(至少我在国内和其他国家没有见到过),有点类似于香港的八达通。可以在便利店很方便地买到 NETS 储值卡,用现金或银行卡为其充值,可以用于公交地铁和各种接受 NETS 的商家消费,用途相当广泛。此外,新加坡的一些银行发行的借记卡或信用卡,如果带有 NETS 标记,并绑定了银行账户,也可以当作 NETS 卡使用,每次消费时直接从银行账户扣款。

PayNow,我理解为新加坡官方推行的移动支付工具,可以很方便地用来转账、扫码支付。PayNow 本身没有独立的 APP,而是依附于各家银行而存在,是内嵌于银行 APP 的一个功能。而在用 PayNow 扫码支付时,则相当于直接从个人绑定的银行账户转账给商家,依旧是现金性质。顺便一提,如果在新加坡使用 Google Pay,其转账功能即是通过 PayNow 实现的,也支持用 Google Pay 进行 PayNow 扫码支付

3. 接受现金、NETS & PayNow 以及信用卡

再上一些规模,如 FairPrice 超市、屈臣氏、小米之家(是的,新加坡有小米之家)、较贵的饭店等,这些商家的 POS 机都会支持信用卡支付。一般来说,VISA 和 MasterCard 是广泛被接受的,而 AMEX 由于其格外高的费率,普及率稍微低一些。

在这些商家,即可轻松地刷卡消费。如果将信用卡添加到 Google Pay,且手机支持 NFC 功能,可以直接使用 Google Pay 来进行无接触支付,非锁屏状态下挥一挥手机即可,方便快捷,体验上明显优于国内的二维码支付(无论是扫码还是被扫码)。

另外,如果你还记得之前提到的信用卡介绍,部分信用卡(如 DBS Live Fresh)针对 Google Pay 这种无接触支付(Contactless Payment)有着额外的返现(如 5%),方便快捷之余,还能一举两得地赚得返现。

4. 二维码支付

二维码支付和上述三个类别其实是正交的:只接受现金的商家可能会接受二维码,支持信用卡的商家也可能不支持二维码,且 PayNow 即属于二维码支付。而且不同于国内,我在新加坡似乎没有见过被动式的被扫码支付,而只见过主动的扫码支付。而关于二维码,大致可以分成两类:

一是各个支付软件的独立二维码,如前面提到的 GrabPay 和 PayNow,以及各家银行各自推行的支付 APP(如 DBS PayLah,但基本没啥使用的意义)。就我的观察而言,GrabPay 二维码在新加坡的普及程度尚可,尤其是各种餐饮商家,如果提供了扫码支付,大概率是 GrabPay 的二维码(或者下述的万能码);PayNow 也有一定的普及度,毕竟其是新加坡官方推行的支付手段。除此之外的其他二维码,往往都是个别出现,我一般直接无视,甚至宁愿回退到现金支付。

奶茶店的 GrabPay 二维码

二是新加坡政府推行的「万能二维码」。有多万能呢?见下图。可以看到,这样的二维码同时支持了数十种支付平台,甚至包括了国内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这样的二维码,我主要在食阁商贩处见到,尤其是 Chinatown 的小商贩。

Chinatown 见到的万能二维码

5. 公交地铁

在新加坡,日常出行基本上完全依赖步行和公交地铁,因为打车实在太贵了。和国内城市的公交地铁系统类似,可以购买单次票,但出于便捷和省钱考虑,使用 NETS 卡或者银行卡是更推荐的选择。

如前所述,可以在便利店或者其他地方购买并充值 NETS 储值卡(或者类似的 EZ-Link 卡),刷卡乘地铁。而如果有了银行卡(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则可以直接刷银行卡,省去了一张额外的 NETS 卡。当然,既然能用银行卡,Google Pay 自然也是可以的,过闸前只需要解锁手机,然后 NFC 一刷而过,体验相当顺畅。

6. GrabPay 与 GrabPay Card

最后,或许值得单独讨论一下 GrabPay,以及其配套的 GrabPay Card。

在扫码支付的时候,不同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可以直接从绑定的银行卡扣款,GrabPay 本质上是一个需要预先储值的钱包,需要先从银行卡充值,然后才能支付给商家(当然,可以设置自动充值)。而就目前而言,GrabPay 支持无手续费从信用卡充值,这意味着信用卡的适用范围得到了巨大的扩展。如果你像我一样,不喜欢从储蓄的银行账户消费,那这一点应该会很令你满意。而如果你使用的是无门槛返现信用卡,且其消费类别没有排除 GrabPay 充值,你还能获得相应的返现。

而在扫码支付之外的场景,GrabPay 还提供了可以申请的实体卡GrabPay Card。这是一张 MasterCard 的借记卡,刷卡消费时从绑定的 GrabPay 扣款。其好处在于,可以在需要银行卡的场景使用 GrabPay,叠加享受 GrabPay 提供的积分福利;且如果你的信用卡是 AMEX 等不怎么被支持的卡组织,这相当于将其转换成了广受支持的 MasterCard。

我的建议

那么,在新加坡,既然有这么多种不同的支付手段,商家对其的支持范围也各异,该如何应对以尽量做到无现金呢?我的建议是:

  • 在有银行账户之前,使用现金和 NETS 储值卡应对大部分商家,而如果遇到万能二维码,则可以方便地使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宝
  • 在有银行账户但无信用卡时,可以开通 GrabPay、申请 GrabPay Card
    • 如果商家支持刷卡,使用 GrabPay Card 或者借记卡(可以添加到 Google Pay 使用)
    • 如果商家支持二维码支付,使用 GrabPay
    • 如果商家只支持 NETS 或 PayNow, 使用银行账户配备的借记卡(当然,需要支持 NETS),用 Google Pay 扫码 PayNow 支付
    • 准备少量现金,以应对 Cash Only,必要时通过借记卡在 ATM 随时取现
  • 在有信用卡之后
    • 大体思路同上,不过尽量用信用卡取代上述的借记卡,且可以综合消费场景选择最合适的信用卡
    • 如果信用卡有 NETS 标志,且绑定了银行账户,而没必要使用借记卡进行 NETS 支付
    • 如果信用卡绑定了银行账户,ATM 取现也可以直接用信用卡完成

而就我目前的体验而言,Google Pay + GrabPay + 信用卡 NETS 支付基本上可以覆盖大部分的消费场景,钱包里只准备了少量现金(大概每周消耗不到二十现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愿意,在新加坡是可以做到很大程度的几乎无现金生活的,而且我的个人观点是,NFC(如 Google Pay)是一种比扫码支付优雅很多的方式。不过,这就见仁见智了。

个人保险

谈到个人金融,保险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尤其是作为外国人,在新加坡,你我没法享受新加坡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一旦遇到任何意外或者疾病,只能完全靠自己和(公司和个人)保险。因此,我的个人建议是,尽早配置好个人保险。

公司团险

如果所在的公司尚且还算体面的话,那么大概率,公司会为所有的雇员购买集体保险,算是一项相当有用的员工福利了。不过,这样的公司团险的覆盖范围和额度往往各异,取决于公司的福利水平。以字节跳动为例(当然,这里不会透露具体的公司保险政策),和 AVIVA 合作,提供了较为不错的公司团险,覆盖了住院、意外和人寿,且保障范围较为全面,但如果细看保障额度,会发现相当局促

Death Benefit: 10,000

作为收入还算体面的程序员,身价怎么看应该都不止一万新币吧。因此,为了提升自我身价,或者说,为了更全面更充分的保障,自行购买个人保险显得尤其重要。

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公司团险和个人保险是互补的,缺一不可。公司团险的额度虽然有限,但在另一些方面,公司团险却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譬如感冒发热之类的小毛病,基本上没有个人保险会覆盖(因为发生概率太高而且不可预知),但公司团险一般可以覆盖(因为根据大数定律,公司雇员够多则整体发生概率趋于稳定)。

此外,如果你和我一样为字节跳动工作,那么友情提醒:公司每年可以报销一定额度以内的个人保险开销,可以帮助你省一大笔钱。

基本的保险种类

关于保险的基础知识和概念,我推荐阅读这篇文章以及其指向的拓展链接:An Ultimate Guide: Key Insurance Policies You Should Get In Singapore 2021,可以对新加坡的保险有一个较为基础全面的认知。而如果你有听播客的习惯,也可以收听 保持通话:虽然讲述的内容是国内的保险行业,但其实很多内容是相通的。

而简单来说,在我看来(浅薄的自我学习之后),比较基本且必要的种类有:

住院险(Hospitalization)

不同于国内目前的廉价医疗,如果没有保险的话,新加坡的医疗体系很昂贵,仅仅靠自己是很难负担起住院医疗的费用,更别提较为优质的私立医院。因此,住院险应该是最为必要的保险种类。

在选择住院保险的时候,就我的经验而言,主要需要关注其适用的医院级别(什么等级的公立医院?是否包括私立医院?),以及作为外国人,其是否支持除新加坡的海外医疗(包括哪些国家?海外医疗的报销范围与额度?)。另外,住院保险的保费和年龄正相关,趁着年轻,尽早购买可以省一点钱。

意外险(Personal Accident)

如果说住院险关注的是医疗的手段(如住院、手术),那么意外险则是从医疗的缘由着眼。顾名思义,这主要覆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意外:譬如运动骨折,如果没有严重到住院的程度,住院保险是不会发挥作用的,意外保险则显出其必要性。

另外,意外保险的保费和年龄无关,毕竟意外发生的概率和年龄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重疾险(Critical Illness)与人寿险(Term/Whole Life)

重疾与人寿其实是两种保险:前者在确诊重疾时赔付,后者在身故时赔付,但都是一次性赔付固定数目。但对我而言,重疾险是作为人寿险的附加条款(Rider)购买的,且两者较为类似,故在此一并讨论。而按照相似的逻辑,这两种保险保障的是人身健康本身,无关医疗:只要身故或者确诊重疾,不论是否接受医疗,不论接受何种医疗,便会赔付。

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是购买定期寿险(Term Life)还是终身寿险(Whole Life)?前者可以自行确定一个固定的年限,比如保障到六十岁,每年交费,六十岁后失效;后者终身有效,需要支付一定年限的保费,之后不必支付。关于两者的讨论有很多,也没有一定的结论,所以需要个人权衡取舍。可以参考这篇文章:Working Adult Guide: Term Life Or Whole Life Insurance, Which Should I Get?。当然,还有第三种选择:带有投资性质的 ILP(Investment-Linked Policy),不过由于我的个人偏好,倾向于将保险作为纯粹的风险抵御工具,而不希望带上投资属性,便不做介绍了。

那么,选哪家保险公司的哪种保险方案?

我不知道。而且购买保险是一件相当私人且个性化的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自己做功课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

不过,在我购买保险的过程中,接触了不少公司的保险中介,和他们的交谈过程中,我其实额外学习了解了很多新加坡的医疗和保险体系。我的总体感受是,我接触的中介都还算专业,而且新加坡作为金融中心,保险行业竞争相当充分(依旧是你能想象国内的一个城市有近十家保险公司吗?),甚至有身在大陆的国人慕名前来购买保险,不同公司的保险方案其实大同小异,性价比都还算不错,没有太大的差异。

如果你打算购买保险,我的唯一建议是:借助 Seedly 等网站做足功课,然后多约几个不同公司的保险中介,花时间和他们多聊一聊,选择你觉得靠谱的那一个。

投资理财

投资理财是一个相当有趣也相当复杂的话题,作为投资的初学者(俗称「韭菜」),在此,我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分享,仅仅简单分享我的个人体验。

低利率

首先,之所以需要投资,是因为在新加坡,银行存款的利息低到可以忽略。如前所述,即便各种 bonus 利率叠加,对于一般人,能获得的年化利率也不过 1.0% 左右,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几乎可以认为没有任何收益。且作为没有身份的外国人,也无法享受新加坡政府提供的养老储蓄计划(利率大概会有 3% - 4%,不过比较难提前取出)。

而另一方面,至少就我的学习探索下来,新加坡没有类似国内类似余额宝、朝朝盈等方便无脑且(几乎)零风险的投资产品。诚然,可以购买 Moeny Market Fund,本质上就是货币基金,但我个人觉得购买起来不是很方便(比起国内方便的支付宝买基金)。当然,这仅仅是我作为初学者的简单观察,欢迎指正。

自由市场

在新加坡,最大的好处是充分自由的金融市场,没有外汇管制,有各种的投资选择。甚至,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很方便地把新币转成人民币投入到余额宝中。

相比于身在国内投资美股的万般阻碍,在新加坡可以十分方便地投资全球市场,开办一个股票账户(如 Tiger,Moomoo),即可投资新加坡、香港、美股市场的证券。其中,我觉得格外值得关注的是,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各种 ETF 以及 REITs,风险相对较可控,收益看上去还算稳定。不过依旧是不构成投资建议,毕竟证券交易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

RoboAdvisor?

有趣的是,在新加坡,智能投顾(RoboAdvisor) 相当流行(或者说,广告宣传做得足够猛烈,让我觉得其相当流行)。我没有对其做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大体上是通过算法来进行资产配置,并可以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和市场偏好进行选择。

如果不想在投资上投入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妨试一试。

最后

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地写了两个礼拜,从一开始的一时兴起想要分享个人经验,到差不多写完时的深感不足:这份指南实在不是很全面靠谱,甚至有点称不上指南。所以,十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指正,让这份不全面不靠谱的指南变得更加全面而靠谱,可以帮助到更多和当初的我一样的朋友们,初来新加坡而探索个人金融世界。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还没有来新加坡,但是对在新加坡工作有兴趣,欢迎和我联系,或许,将来有机会可以在新加坡做同事也未可知。至于怎么联系我,请看左边栏。